扫码关注生态中国
4月26日,从昆明理工大学获悉,该校建筑工程学院污染过程控制与模拟团队,近期利用光催化高级氧化技术,助力新型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在高原区域水污染防治和水污染治理安全取得关键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能源与环境材料》上。
研究团队利用水泥生料中的铁组分构建催化体系,模拟钢铁固废的组成,制备出铁基催化剂,实现了碳酸钙与甲烷共热定向转化为氧化钙与合成气,该催化剂无需分离即可直接用于水泥熟料生产,为水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新路径。相关成果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
一项新研究显示,玉米蛋白可用于提高锂硫电池性能,这一发现有望推动高能量、重量轻的锂硫电池在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储能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瑞典林雪平大学研究人员利用一种创新的流体形态电极,研发出能被塑造成任何形状的电池。这种柔软舒适的电池能随意改变形状,未来可用于给诸多领域各种各样的设备供电。
近日,中国有研集团科研团队突破国际上现有的铝合金材料体系,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密度—高强高韧—高镁含量铝合金材料。
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穿上“超级铠甲”,让电子传输得更稳定更高效。近日,福建农林大学团队将内嵌金属富勒烯与聚合物相结合,在破解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能量转换效率和稳定性难题上取得重大突破。
20日,我国首次按照中国民航适航规章完全自主研制的AG600飞机在京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标志着全球起飞重量最大的民用水陆两栖飞机通过了严格测试和验证,研制取得圆满成功,获得进入市场“准入证”。
日前,宁波市生态环境局镇海分局在宁波石化区正式“上线”了一台傅里叶红外遥测仪,可对周边3公里范围内环境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分布情况进行24小时“在线”遥测。据悉,这也是宁波市启用的首台傅里叶红外遥测系统。
固态锂电池为何失效?同济大学的一项研究首次发现固态锂电池金属锂负极疲劳失效现象,揭示了疲劳失效机制,并提出抑制疲劳失效、改善固态电池性能的新策略。
中铁一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统)三维可视化融合等技术打造的桥梁健康监测平台,已在辽宁多座桥梁上成功应用,实现24小时自动化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