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智库观点 >  正文

如何以更高水平的治理更好保障生态安全?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时间:2025-05-03 19:27:52

字号

生态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可持续性的集中反映,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宇宙浩瀚,人类所寄居的,只有这一颗小小的蓝色星球,需要我们珍爱它,在享受它赐予我们一切资源和壮丽景观的同时,防止对它产生难以修复的破坏。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展开,我国生态安全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319万平方公里,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作为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和实施国土空间分区管控的基本依据,实现了对重要自然资源、生态空间、珍稀濒危物种和栖息地的大规模、整体性保护;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明确国家公园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旗舰物种种群数量得到恢复,生物多样性稳定增加,生态功能持续向好;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连续几十年保持“双增长”,成为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增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贯穿“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追究”全过程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四梁八柱”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世界十大生态恢复旗舰项目”;降碳、减污、扩绿协同推进,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晴空丽日、绿水青山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但同时,我国的生态安全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导致强降水、干旱、飓风、极寒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其带来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物物种减少等连锁反应,威胁着粮食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影响着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虽已基本建成,但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还需要大量的政策配套,仍存在不少难点堵点问题,需要打通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此外,基层在处理发展与保护、发展与安全关系过程中,往往容易“顾此失彼”,对于如何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还缺乏科学的评价和考核标准,在执行过程中也难以精准把控等。

针对以上问题,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生态安全体系基础建设,构建生态风险防控网络,创新生态治理协同机制,形成“减缓—适应—韧性提升”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持续提高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正视基层实践中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客观分析不同战略定位、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禀赋、不同政策诉求,尊重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准确把握问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加强对政策原则性与灵活性尺度的科学研判,在改革措施的精准性上下功夫,在不同功能分区的差别化管控上下功夫,在不断实事求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找准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加强精细化管理的着力点,以更高水平的治理更好保障生态安全。

作者:余星涤  作者单位: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