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智库观点 >  正文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迎来机遇期,还要下哪些功夫?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2025-05-07 11:58:04

字号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大力推广再生材料使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作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载体,正迈入重要发展机遇期。

《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为资源循环产业的体系建设、领域聚焦、模式创新等提供清晰指南。无论是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首支“国家队”——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的正式挂牌成立,还是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亦或是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持续发力,都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还面临一些现实挑战,资源回收利用流程规范化程度不够高,资源循环产业经济效益实现不够充分,产业发展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推动资源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还需要继续下足功夫、下对功夫。

一是贯彻规范科学的发展导向,释放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对环境利好的潜质。作为减少自然资源消耗、源头减污降碳的有效手段,资源循环利用要以标准约束、规范运营、有效监管、技术赋能等为前提,切实发挥好环境正外部性特点。

加快健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强化优化标准实施过程,建立完善绿色循环相关服务和产品认证体系。注重做好资源循环利用过程中的精准治污,针对废旧电池、退役风光电组件、报废汽车、家电及电子产品等特定品类回收中的高环境污染风险环节和新污染物治理需求,加强风险管控、科学防治和综合监管。

相关国企、央企要在资源循环利用的流程规范性、技术先进性、模式有效性等方面树立标杆。鼓励资源回收污染物分离、动力电池生态设计及梯次利用、有价金属高效提取、废塑料高效化学回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进一步完善电池、风电机组、光伏设备等退役设备评价与检测体系,畅通和升级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链条。

二是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发挥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功能。资源使用减量、循环再利用等新要求对先期技术和管理成本也提出一定要求,要以创新为手段持续放大资源循环减少其他成本、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韧性等方面的效益,增强其经济可行性和市场吸引力。

在创新路径方面,推动技术、商业模式、政策机制等多维创新融合,实现资源循环价值链的修复和延展。基于资源循环市场新趋势,进一步深化逆向物流、产品服务化、产品共享、“互联网+回收”等商业模式的再创新。聚焦废弃物高值化利用、低值可回收物循环利用等重点领域,开拓新型循环利用路径。

在创新载体方面,鼓励石化、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以资源循环为切口开辟新的业务增长点,发展壮大回收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再生材料产业、再制造产业、资源循环服务业等,积极拓展经济增长新动能。

在创新要素方面,引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资源回收利用的“数智提效”。持续提升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产品创新和供给,为资源循环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多样性金融支持。增进市场绿色共识,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资源循环行动联盟,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美誉度的重要组成。

三是深化机制建设和开放合作,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机制、政策环境和开放程度深刻影响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健康发展。

完善支持机制。加强“城市矿产”“无废城市”、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等既有建设工作的协同性和延续性。加快完善要素保障、科技创新、再生材料推广应用等各项机制,升级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

提升绿色基建。不断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废气污水固废处理设施、环境监测监管、产业园能量梯级利用和水循环设施等与资源循环紧密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资源循环产业信息共享及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再生产品、再生材料的溯源和流向追踪。

凝聚政企合力。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基于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积极探索市场与政府协同发力促进循环经济的新空间、新模式。

加强开放合作。促进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跨行业、跨区域、跨国对话,构建交流合作机制和平台。完善再生资源进口标准和政策,参与资源循环国际标准制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

作者:朱晶晶  作者单位: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